head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防震减灾要闻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应急服务产品技术图件

 一、区域地震构造图

1

  此图以1:50万地质图作为底图,根据现有资料和科学认识,初步分析叠加了震中附近(东西约700km,南北约450km)范围内不同活动时代的活动断层与有历史记载以来破坏性地震分布情况,反应了青藏高原南部的地震构造环境,并在图中说明了可能的发震构造特征,可为分析本次地震发生背景、研判本次地震发震构造和余震活动趋势提供依据。(中国震害防御中心提供)

  二、震中附近活断层分布图

2

  此图为震中附近(60km)活动断层分布图,在地形DEM和天地图地理底图基础上,标注了震中附近区域的活动断层分布数据,可作为快速判定发震构造和震中附近地质构造环境的依据。(中国震害防御中心提供)

  三、构造应力场图

3

  基于持续更新维护的“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给出震中周边4°×4°范围内各类地应力数据的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分布状态,通过数据平滑给出震中周边的水平最大主应力的平均方向,通过震源机制反演给出震中周边构造应力场的力学结构。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震中所处的构造力学环境为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北东东-南西西向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结构;据此可分析出,在此构造力学背景下,震中附近的南北走向断裂易发生正断型地震。本图揭示出震中周边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为判断地震活动机制提供力学背景支撑。(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合发布)

  四、震源机制解

4

  震源机制解图展示地震的空间位置、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产状、矩心深度和矩震级等信息。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矩震级为Mw7.1,矩心深度为15千米,根据震源机制解和断层分布推测发震断层面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是181°、51°和-81°。震源机制解是震源破裂过程、推测地震烈度图、震后趋势判定和孕震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依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

  五、震中周边历史地震(M≥5.0)

5

  震中周边历史地震(M≥5.0)图展示了1900年以后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中300千米范围内的85个历史地震分布情况,其中8.0~8.9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2次,6.0~6.9级地震16次,5.0~5.9级地震66次。最大为2015年0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距本次震中约271千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

  六、震源破裂过程

6-1

  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是指初始破裂点破裂开始后,破裂行为在震源区的传播过程。通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研究,可以得到震源区或断层面的空间尺度大小等信息。对于此次地震,利用震中200千米范围内8个强震动台站数据,使用迭代反褶积和叠加法(IDS,Zhang et al., 2014)进行破裂过程反演。本次破裂模型显示:西藏定日6.8级地震破裂面基本呈现北南走向,破裂持续时间约27秒,破裂长度约55千米。破裂由震中向北向延伸,由深部向浅部扩展。最大破裂点位于震中北向30千米,对应滑动量为1.4米,破裂可能出露地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

  七、余震精定位

6

  图件展示了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判别发震构造,也为发震趋势提供参考。采用双差定位方法,产出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截止2025年1月8日14时00分,共产出精定位结果427个。结果表明:余震呈南北走向,深度集中在3-30千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

  八、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图

7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获得的地震断层面滑动分布结果,计算得到西藏定日6.8级地震造成的地下9.6千米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导致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同震库仑应力均降低,断层破裂段南北两端及其周围区域库仑应力显著增加,最大值达到1.2MPa和3.9MPa,尤其北端较大范围的库仑应力加载远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Mpa。计算结果表明,西藏定日6.8级地震破裂段南端的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北端分支断裂及周边区域有发生有感余震的可能。(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提供)



相关阅读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