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震局召开新闻通气会 解读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会上,省地震局副局长张彩虹介绍了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的基本情况和颁布的重要意义,湖南地区的变化情况及将采取的一系列贯彻实施政策措施。本次新闻通气会结合省地震局、住建厅共同举办的区划图宣贯培训班同步举行,特别邀请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主编、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到会并答记者问。
会后,高孟潭研究员还接受媒体的采访,就区划图修订的背景依据、适用范围、与现有区划图相比的主要变化和特点,提高抗震设防建筑成本的增加情况及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新闻媒体通气会现场
湖南省地震局副局长张彩虹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
湖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湖南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图
背景材料: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简介
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5月15日批准发布,将于2016年 6月1日正式实施。现将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简要介绍如下:
一、基本概念和历史沿革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三个主要环节。一是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震能力;二是制定抗震设计标准,即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三是抗震施工和监理,即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区划图”),是以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抗震设防等级的地图。区划图是国家地震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和强制性国家标准,与各行业(房屋、水利、交通、能源、化工等)抗震设计标准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体系。
根据防震减灾法规定,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高于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不能直接通过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而是应当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抗震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量大面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其抗震设防要求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经济投入,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大事。
我国区划图的编制修订经历了五代。第一至三代的名称为“地震烈度区划图”。一代图编制于1957年,给出了全国最大地震影响烈度的分布。二代图于1977年发布,是用中长期地震预测的方法编制的,给出了未来一百年内场地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正式引用。三代图于1990年发布,采用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以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在一般场地条件下的烈度值进行区域划分。四代图(现行标准)于2001年实施,以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进行区域划分。第五代区划图(即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新区划图”),于2015年5月15日发布,将于2016年6月1日实施。
二、修订背景和依据
新区划图的修订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背景。主要原因是编图基础资料积累、科学认识提升和编图技术方法进步,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地震安全政策的变化。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和建筑密度增加、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不断兴建、财富高度集中,地震灾害风险呈现增高趋势。编制实施新区划图是国家提升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二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五”以来,在我国地震构造特别是强震构造条件、强震复发周期、地震活动特点、近场强地震动特性、地震动场地响应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地震台网的监测数据,多个地区开展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强震科学考察,使编制新区划图获得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三是重大灾害性地震的启示。我国汶川“5·12”8.0级地震、日本东北海域“3·11”9.0级地震等国内外特大地震灾害事件的经验教训,对防范特大地震的灾难性后果提出了新的挑战。考虑罕遇和极罕遇地震的影响,防范地震造成灾难性后果,是编修区划图的重要原因。四是国际防灾理念的进步。先进国家的防灾理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技术上对区划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区划图编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公众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问题,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保证抗倒塌水准的地震动参数的科学合理。新区划图有两大变化,一是取消了不设防地区,二是在附录中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
新区划图采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双参数调整,并提出了四级(多遇、基本、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取值。顺应国家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的各种需求,新区划图用四个超越概率水平对四级地震的作用做出明确规定,“多遇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63%(约50年一遇)的地震动,“基本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的地震动,“罕遇地震动”相应于50年超越概率2%(2475年一遇)的地震动,“极罕遇地震动”相应于年超越概率0.01%(1万年一遇)的地震动。
新区划图给出了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以下简称“两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和基本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全国城镇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等。其中,“两图”是技术要素主要组成部分,对应地震概率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475年一遇),对应场地类型为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全国城镇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表,是首次在国家标准中列出。
相比四代图,新区划图中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Ⅵ度)的分区,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Ⅶ度)及以上的区域面积由49%上升到58%,0.20g(即Ⅷ度)及以上的区域面积从12%上升到18%。城市抗震设防水平普遍提高,县级以上城镇抗震设防水平变化较大的约占12.5%,其中有6.9%的城市从0.05g提高到0.10g或0.15g,有4.6%的城市从0.10g或0.15g提高到0.20g,1%的城市从0.20g提高至0.30g。
四、新区划图中涉及我省的有关情况
相比四代图,新一代区划图湖南变化主要是:
一是全面设防,四代图原来不需要设防的地区,如株洲、怀化、衡阳、永州、湘潭5市及浏阳等48县,按新一代图,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需要按0.05g,地震基本烈度6度,进行抗震设防。
二是部分地区,特征周期提高。湘阴和汩罗2个县的部分地区特征周期提高到0.40s。
具体来说,在湖南21.2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新一代区划为0.05g的面积占20.45万平方公里,96.3%;0.10g面积0.68万平方公里,占3.2%;0.15g面积0.11万平方公里,占0.5%。特征周期的分布,则是0.35s面积为21.11万平方公里,占99.4%;0.40s面积0.12万平方公里,占0.6%。
附注:基本术语定义
1.地震动:地震引起的地表及近地表介质的振动。
2.地震动参数:表征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物理参数,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等。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表征地震作用强弱程度的指标,对应于规准化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的水平加速度。
4.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规准化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值。
5.超越概率:某场地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附图: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缩略图)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缩略图)